凤凰彩票从价格战到高端局!家居品牌复制小米路径的5大步骤!

发布时间:2025-03-03 17:15:13    浏览::

  凤凰彩票也许2010年雷军创立小米的时候都没有想过小米将会发展成为市值高达1.3万亿规模的超大型企业,到2018年香港上市时的破发,2019年跌至8.28港元/股的低谷,等等一切可能也都没有想到过。

  也许正是这些曾经未知坎坷,让小米才有机会穿越周期,从“价战战”到“高端局”。

  今天我们不为小米公司的高市值或新发布的产品喝彩,主要是通过回顾他们的“低谷”(8.28港元)到35.9港元(2021年1月)做了哪些决策?这些决策背后是否有家居行业可以参考的操作空间或者典型案例?

  2019年1月的时候,小米将Redmi品牌拆分出来,成为主攻性价比的子品牌,释放小米品牌冲击高端的空间。

  2020年2月时,小米10系列发布,起售价3999元,首销1分钟销售额突破2亿,2020年Q3高端手机(3000元以上)销售超800万台,平均售价同比提升14.7%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
  在技术方面,发布了1亿像素相机(小米CC9 Pro)、120W快充等技术,打破“低价无创新”的刻板印象。

  在相近时间段,欧派、索菲亚等品牌都有近似操作,欧派发布了欧铂丽品牌(2016年),索菲亚“两度”启用米兰纳(2021年),按欧派和索菲亚的动作来看,都有意图把主品牌拔高,冲击更高端市场的愿景。

  这样的情景在多个品牌都分别上映,高定品牌推出副牌,降维扩大市场,大众定制品牌推出高定子品牌,升维做高端市场。

  除了欧铂丽等少数品牌外,大多数没有实现企业预期目标,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,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像Redmi与小米分层时的标签切换,大多只是生硬的降配或增配,在多个方面都并未与原定位上进行大幅更新。

  小米在分层之后的品牌线其运营颗粒度有所不同,从品牌形象到传播都有差异化,也许在供应链、服务商端也有区别对待。

  小米在2020年提出三年内开设10000家线下门店的“万店计划”,截止到2021年底已超过10000家,覆盖了中国多个县镇级市场,2020年线%!

  在出海这件事情上,小米也颇有作为,在印度与Reliance合作拓展线下零售,《Are you OK?》的雷军成名曲就是在印度诞生的。在欧洲通过运营商(如Orange、Vodafone)打入高端市场。

  针对印度、欧洲等不同市场还有更细节的操作手法,比如在欧洲主要抢占的市场是华为受制裁后的补位,推出小米10 Lite等中端机型,2020年Q3欧洲市场份额达到19%(同比+91%),首次超越Apple;2021年Q2登顶欧洲第一(市占率25%)。

  家居行业的线上与线下共鸣的品牌案例也有很多,比如TATA木门、源氏木语、林氏家居都是其中的代表品牌。

  定制行业从欧派、索菲亚到尚品宅配、志邦以及腰部的玛格等品牌都有设定数字营销相关的部门,为线下终端店面进行获客赋能,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
  出海方面,志邦、金牌、欧派等都开始有较正向的积极性数据反馈,其它品牌也越来越多的进行布局。

  只是相对于小米的线上线下打通来讲,定制家居行业受客单值、交付流程等原因影响,只是理论上的线上线下一体,实际上更多仅停留在获客的初级阶段。

  出海的渠道建设工作也尚在初始阶段,所以渠道革命部分,家居行业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安排,甚至都谈不上卷,还是自己未做到位的地方补课。

  小米在2021年发布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(120W快充)、影像芯片澎湃C1,虽没有直接应用于SoC,但向市场有传递技术攻坚的信号,有积极正向意义。

  2020年研发支出达到93亿(同比增加24%),2021年达到132亿,重点投入AIoT、影像、快充等领域。

  家居行业关于研发呈现多种不同声音,一些人认为家居行业不是高科技行业,完全不需要研发,抄海外品牌、抄国内一线大厂的作业都抄不完;还有一些人则基于自己的认知,主攻非常小众的风格、工艺;当然也有一些人重视研发,从行业趋势出发针对性研发产品。

  有些遗憾的是就我们监控了几年定制行业的新产品而言,大多数的研发都还比较初级,包括但不限于头部上市品牌们的原创级新产品占比都偏少。

  在研发后的成果转化也“惨不忍睹”,很多投入巨资的产品还没有走到终端店面上市环节就成了过时的“新款”,从发布方式凤凰彩票、发布时间、产品包装等很多方面都显示非常初级、粗劣。

  至于像芯片这样更底层的研发更是凤毛麟角,大多数的玩法还是由上游供应链有新的产品出来,然后品牌拿来包装个名字“全新上市”。

  小米等科技公司的产品或技术创新从概念、理论到实践有相对完整的链路,产品也大多数有生命周期的规划,所以才有机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。

  最先提出生态链的品牌可能并不是小米,但是小米是发挥得最好的品牌之一。成立小米生态链部门,投资孵化了超400家生态链企业(如华米、石头科技等),快速扩展产品线,形成智能家居生态闭环。

  再到后来的小米汽车发布,已形成人、车、家的全域生态链路。通过手机为核心入口,连接生态链设备,增强用户对小米生态的依赖,分散了单一产品风险。

  到2021年IoT业务营收占比26%,生态链企业中也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。

  家居行业的生态链建设并不健全,多个公司做过不同形式的探索,到目前尚未有代表型案例。大多数企业把生态链的描述应用到供应链上,实际上更像是“拉郎配”,门当户对的还好,能提升客单值,大多数业绩的达成仍还是自己的主力产品线。

  小米的供应链问题最早发生在2016年,当时直接导致销量下滑,雷军亲自接管供应链,引入多位业内专家,建立“铁人三项”(硬件、新零售、互联网),确保产能与品控。

  家居行业的供应链表现也让人不尽满意,没有“尽责”的让其产品完美的在家居品牌的产品、展厅上进行落地,从人造板的配色到五金的安装体验都主要靠家居品牌的能力,合作模式仍处于行业较初级的阶段。

  如果需要实现供应链革新,家居行业上下游还得打破现状,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协同。

  小米MIUI系统通过“橙色星期五”更新机制,让用户参与功能设计和优化,形成强黏度的粉丝社区文化,构建品牌忠诚度基础。

  这样的情况其实从早期的魅族、后来的蔚来等多个品牌都有收获,用户与品牌共同书写过很多传奇故事。

  与此同时,“用户反馈”在家居行业的典型案例极度稀少,只有极少量的品牌在其展厅或者对外宣传的物料上展示这些信息。

  原因在于收到了反馈后,企业改变成本可能会很高、时间也会拉得很长,因此,大多数家居企业的产品迭代主要还是基于经销商、研发人员等“内部”环节的反馈推动。

  原本展会展厅等场景的产品本应有专业人士反馈的价值,但大多数品牌厂商不太愿意听相对客观的评论,更喜欢沉浸在各种赞美的信息茧房里。

  因此,基于这些了解,家居行业或许也应该向小米学习,把用户反馈、行业反馈重视起来,这是大家做持续改善的机会。

 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小米雷军的“网红”体质,没有看到小米公司在这些年的大幅改变,基本上可以说从“战略、研发、产品、品牌、销售、服务”等方面进行过重塑。

  到2023、2024,随着小米汽车的品类增加、SU7、SU7 Ultra等产品的发布,小米从“性价比手机”、“性价比小家电”的标签逐渐升维到“价值化”的高端局。

  家居行业有无数企业想打破现状,寻求突破却无从下手。对此,小米创始人雷军有个观点可以参考:「世界上99%的问题都有答案,可以问问懂的人。」

  我们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,也有很多企业都曾面对过,看看别人在怎么做?能否摸着他们的石头把河给过了呢?